【摘要】
《纲要》中指出“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,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,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。”几年来,我们充分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源,在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基础上开展各种活动,使幼儿园课程充满趣味性,具体体现在主题内容设计的科学有趣,教学手段的多变有趣,让农村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带着泥土的芳香。
【关键词】
课程 充满 野趣
《纲要》颁布已经十年多了,大家都在积极地推进课程改革,探索幼儿感兴趣的课程内容和方法,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、态度、能力、知识、技能等方面的发展。在农村贯彻和落实《纲要.》关键要靠广大教师转变教育观念,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,坚持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以游戏为主的原则,让幼儿在参观、操作、活动中习得各种粗浅知识和基本能力。让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。为此,我们从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入手,尊重孩子的天性,让他们自由自在的遨游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,使他们富有个性的发展。
二、内容适宜 充满趣味
我们幼儿园使用的是省编教材《幼儿园课程指导》,里面的主题非常适合农村幼儿园,主题内容很贴近农村孩子的生活,如大班下册的主题《春天》,里面有个内容是“挖艾草,做青团”。我们就带领孩子带上工具,到预先查看好的草地上认识艾草、挖艾草,第二天请食堂炊事员和孩子一起做青团,在做的过程中,小朋友叽叽喳喳说个不停,“奶奶可以做成小兔的”,“我奶奶能做成一朵花的”……这么一说,孩子们的青团都变成一幅幅艺术作品,有的孩子捏成小鸟,有的孩子做成猫头,有点孩子做成汤圆、椭圆,还有各种各样的花,孩子不但手脑并用,更创设了他们发挥想象的空间。“教育影响力不直接由教师而是通过中介间接的作用幼儿。这种方式使教育十分接近幼儿的生活,甚至与幼儿的生活完全融合在一起,所以显得特别自然。”以前我们老师看到这样的教材怕麻烦就不组织了,换上其他简单的内容。现在老师们经过不断的理论学习、外出观摩、研讨反思等专业化学习,在安排活动内容时尽量把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加进来,使主题课程的内容更生活化。如我们这儿清明节还有吃粽子的习惯,就请幼儿自带材料,并邀请一些奶奶来帮忙,让孩子体验包粽子的快乐过程,从中也培养了孩子的合作精神,因为包粽子对孩子来说毕竟是难得,既要把米用粽叶包着,又要用棉线扎紧,两个小朋友互相合作才能完成,在活动过程中甚至看到三四个小朋友围在一起包的情景,那专注的神情,表明孩子喜欢做。品尝亲自己包的粽子,小朋友别提有多高兴。把离幼儿生活较远的内容加以删除,把适合幼儿生活实际的内容补充进来,让教学活动显得生动有趣。适合的才是最好的,又如大班上册有个主题“秋天多美好”,在这个大主题下还有一个小主题是“我们吃的粮食”,这些内容非常适合我们农村的实际情况,教材中安排了“认识各种各样的米”、挖番薯、语言活动“金色的玉米棒”等幼儿都非常喜欢,即贴近幼儿的生活,又符合幼儿的兴趣。但象这样的主题我们也不是完全一成不变,正如《浙江省学前教育保教指南》中指出“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”。年段组长在选材时会加入一些更适宜的内容,来丰富幼儿的活动。如在活动“认识各种各样的米”之前,先带孩子到田野观察水稻,观看农民伯伯秋收的情景,体验秋天丰收的喜悦,再来认识各种各样的米,这样层层深入更符合孩子的认识规律。
通过老师不断的进行教学反思,明白要从农村儿童生活的环境中,寻找丰富而适宜的教育内容,让农村幼儿园的活动内容充满田野味道,还农村孩子特有的“野”味。
二、课堂宽广 发挥自主
以前在“安全第一”的重担压力下,我们老师大门不敢出,小朋友各种活动都在教室里,连最起码的两小时户外活动也达不到。经过“请进来 走出去”的学习培训,大家觉得如果没有良好的班级常规,即使在教室里也会有意外发生,只要平时抓好幼儿常规,让孩子到室外活动,反而释放了孩子的能量,能静下心来听老师讲话。以前那种“以课堂教学为中心”,忽视教育寓于一日生活之中的现象基本不见了。
陶行知先生对农村教育提出“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,不用死的书本。”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把课堂变大,周边的资源就是我们的教材、大自然就是我们最好的课堂。孩子们寻找春天、观察春天时,我们带孩子到附近的田野里、菜地里去寻找,一路上能看到嫩嫩的叶芽、水沟沟里能看到青蛙产下的卵、小河边能看到柳树的倒影,还能闻到阵阵野花的香味,一次看到一个奶奶在采茶,我们大家都围过去帮忙采摘,虽然这忙帮的极差,但奶奶还是非常高兴,孩子开心,大人就高兴嘛。像这样的观察活动,孩子们无意中就知道茶树上的嫩芽经过加工就是我们吃的茶叶,同时也学会了采茶的动作,为以后的《采茶》韵律活动打下基础,亲眼看到青蛙产下的卵,为语言活动《小蝌蚪找妈妈》做好伏笔,这就是无意渗透吧。小班参观“养猪场”,以前考虑到安全问题,我们不敢带孩子出去,就让孩子观看视频。现在为了让孩子能更直观的了解养猪场,我们老师主动联系附近的农户,亲眼看到大肥猪吃的饲料,猪的各种颜色,同时看到养猪人的辛苦,每天要及时清理猪的粪便,及时添加饲料和清水。回到教室后,小朋友对猪的生活习性了如指掌,谈论猪的话题滔滔不绝,再结合视频让孩子了解更具规模的现代化养猪场,以扩大幼儿的眼见。从而培养孩子从身边的生活中学会观察,发现、表达以及构建自己的想法等多种能力。如在观察养猪场时,让孩子数数有几头猪,有几种颜色的,猪养大了有什么用,这些猪有什么不一样等等问题,以孩子感兴趣的事物为契机,还可以生成新的教育内容。
我们这儿瓜果种植大户、蔬菜种植大户很多,在主题 “各种各样的瓜” 活动中,我们没有把瓜带到幼儿园来认识,而把课堂搬到大自然中,直接让孩子到大棚参观、采摘。我们与种植大户联系,趁他们要收藤换种时季,让孩子到大棚里去参观,认识西瓜、香瓜、网瓜、南瓜、冬瓜等的藤叶有什么不一样,农民伯伯为什么把它们种在大棚里,西瓜为什么一年四季都有等等问题,这样的活动不仅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,还能了解到瓜果需要一定的温度、水分和阳光才能成熟等知识,同时尊重瓜农,爱惜瓜农的劳动果实,喜欢吃各种各样的瓜果,让教育无痕。
带孩子到大自然中进行教育,拓展幼儿活动的空间,开阔了孩子的视野。以上的一系列活动,体现了《纲要》中指出的“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,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”。
一、乡土游戏 凸现童趣
“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、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,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,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”。我园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让孩子有充分玩耍的场所,在户外场地小,幼儿人数多,游戏场地不够的情况下,老师们就充分利用小学的资源(幼儿园和小学在同一个围墙内),饭后带孩子到小学去散步,春天在草坪上放风筝,夏天在大树下纳凉,秋天在草丛中捉小虫,冬天在塑胶跑道上晨跑,小学的操场上每天留下孩子的身影。传统的游戏增强了孩子的体质,提高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。
田野也成了孩子游戏的场所。春天带孩子到长满小草的田野去采野花,挖艾草、马兰头和荠菜,夏天带孩子到田埂边捡蚯蚓,秋天联系几户附近的家长,带孩子到他们的稻草田里玩稻草,孩子拿稻草当飞剑比远近,老师们还组织孩子在稻草上打滚,翻跟头,练跳远,女孩子喜欢扎稻草辫子玩,还和同伴比长短、比粗细,甚至有的孩子把稻草当被子盖在身上,享受阳光的沐浴。好多家长看见了说,“这是我们小时候玩得,现在的孩子都不会了。”从家长的话语中我们也听出,现在孩子的游戏形式少了,说教多了,童趣少了,教育多了。
“幼儿有着自己的生活和文化,虽然在生活中接触面比较窄,但是在他们生活中出现的一个人、一张纸、一片树叶乃至他人无心的一句话,都可能成为他们想象的起点”。游戏是孩子的天性,我们应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走走,让孩子“关心周围环境,亲近大自然,珍惜自然资源”。让大自然中的美熏陶孩子的心灵,愉悦孩子的心情,使他们快乐的成长!
杜威说过:“不以儿童的生活为出发点,教育就会造成浪费。”孩子们与大自然一见如故,无限热爱,我们农村教师要善于利用身边的资源和各种有利的时机,引导孩子们从事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,让农村幼儿园的主题内容符合幼儿生活实际,并充满田野气息。
参考文献:江岚. 看我国幼儿园课程的文化倾向.幼儿教育,2008,(1):4-9
赖竹婧. 幼儿教育新观念
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