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摘要】:《纲要》中指出:“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,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,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”“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,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”。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幼儿、家长、老师等渠道收集各种农村资源,将收集到的农村资源按四季特点、区域特点、户外活动空间等特点投放相应的材料,并利用收集到的各种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,使幼儿能真正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,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,自由选择、自主展开、自由交流的积极主动的活动,让幼儿在玩中学,学中玩,玩中获得知识。
【关键词】:农村资源 区域活动
幼儿期是一个充满活力、蕴藏着巨大发展潜能并具有很强可塑性的生命阶段,他们乐于探知、敢于尝试、富于想象、思维活跃,能够对外部刺激做出分辨与取舍,是处于不断发展中的积极个体,是一个对环境主动的探索者。
我园是一所省二级乡村幼儿园,虽然存在着教育经费不足,教学设备、设施远不及城里,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幼儿游戏活动的开发与开展。但这里有一个天然的环境,那就是——大自然,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,如:水稻、番薯、菱角、玉米、蚕、桑树、稻草、树叶……这些资源不仅唾手可得,而且幼儿对此也比较熟悉,这就需要我们幼儿教师去发现,去挖掘,去利用,去宣传。教师只有因地制宜,就地取材,充分利用丰富的乡土资源,实施立足于本园幼儿实际的教育,才能培养出充满好奇、勇于探究,活泼、自信、健康的儿童。
区域活动现在正成为幼儿园教育中的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,它是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,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,自由选择、自主展开、自由交流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。对于区域活动的组织、开展与引导需要我们教师长时间地去研究和探索。在拥有这么丰富的农村资源下如何有效的创设区域活动的环境呢?
一、多渠道收集 丰富区域活动材料
材料对游戏活动开展起着至关的重要性,“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”,幼儿是在对材料的操作、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。在这一个过程中,幼儿不断开动脑筋,积极思考,向自己提出新的挑战,适宜的材料能引发幼儿的兴趣,开发幼儿的智力,培养幼儿的能力和自主性,发展幼儿的积极情感。
(一)幼儿的收集,增加活动积极性 。
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:“大自然是我们的知识宝库,是我们的活教材。”
我园地处城郊农村,幼儿园几乎都是农民的孩子,因此我们的教学也是围绕幼儿展开的。我们应让幼儿自己动手,自己探索,自己发现解决问题,我们要从这一点切入,寻找能让幼儿多动手的内容,增加幼儿活动的积极性,加深活动的印象。如:在春天的时候,带幼儿到校园外采野花,挖地菜等;夏天带幼儿看农民伯伯摘西瓜等;秋天带领幼儿捡麦穗、挖地瓜、收集各种落叶等,冬天带幼儿感受农家园里头的神奇的冰条……
(二)家长的收集,提升材料丰富度 。
我们幼儿园的孩子都是本乡镇的孩子,而家长都是本地人,对本地资源都非常熟悉。我们利用资源调查表,让家长对本地各类资源提供相关的资料,家长的积极配合,拓展了教师认识的空间,比如, “玩铁罐”游戏中我们发动家长收集铁罐、奶粉罐等,旧材料,“豆子拼画”中也请家长们收集了各种颜色、大小的豆豆……通过我们经常性的合作收集,现在家长们,也有意识的把生活中一些可以利用的材料保存下来,为幼儿的游戏提供材料。
(三)老师的收集,确保活动合理化。
《纲要》指出:孩子们的科学探索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,教师应给幼儿提供空间、材料、时间和机会,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,使之成为幼儿学科学的生动对象。如:秋天,带幼儿参观麦田,拾麦穗,捡稻草;玉米丰收时,带幼儿到玉米地拔玉米棒,剥玉米叶,收玉米须,游戏不仅好玩,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了解家乡的特色。
二、合理化利用 发挥区域材料特性
区域活动中的材料是不会说话的老师,但它却为孩子和知识之间搭起了桥梁,是孩子获取知识、发展能力的工具,是幼儿在区域中进行各类学习活动的有效载体。我们应根据材料的特性,合理化地进行分类与摆放,使幼儿在操作、摆弄材料的过程中会不断开动脑筋,积极思考,向自己挑战。
(一)植物资源的利用,增加区域生命气息。
在植物角里,我们会种一些简单易活的蔬菜,如:大蒜、萝卜、番薯等,让幼儿了解蔬菜的生长环境及生长过程,并引导幼儿做好观察记录。教师还组织幼儿到野外采、摘、挖等,把采来的劳动成果摆放在自然角,让幼儿观察、比较、识别、分类,并对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的各种种子、野果、树叶、稻草、芝麻等进行了巧妙的利用:美工区给小鱼贴上“鱼鳞”制成树叶小鱼,或进行树叶拼画;用稻草制作稻草人、草帽、鸟窝等;表演区利用叶子、野草、野花编成花环、服装,玩一玩“我的时装秀”:操作区让幼儿区分各种杂粮,并借助工具将他们磨成粉,做成各种好吃的食品。
(二)动物资源的利用,展现幼儿观察天性。
动物对幼儿来讲一直具有吸引力和神秘感。春天小蝌蚪肯定是自然角的一位小客人。早上来园幼儿就会跑去看小蝌蚪,在每天的观察中发现小蝌蚪先长出后腿,再长出前腿,再蜕去尾巴。对于每个发现,孩子们既兴奋又好奇,除了诉说外,教师还引导幼儿用图示画出这一变化。在每天的观察中教师与幼儿共同探索蝌蚪生长变化过程。除了对小蝌蚪观察外,幼儿对乌龟、金鱼、蜗牛以及家禽、家畜等进行探索,观察这些动物的特点,并产生好奇、提出问题,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探索结果并与同伴分享。
(三)自然物质的利用,丰富幼儿环境认知。
农村最缺不了的是沙和石。于是我们把沙搬进了“玩沙区”,让幼儿利用各种道具,和沙来个亲密接触,用沙和色彩组合成各种生动有趣的动物、建筑物。农村的小河里、山沟里,大大小小、形状各异的石子比比皆是,老师和孩子一起去小河里捡大小不同、形状各异的小石子,然后让孩子们利用小石子画画、拼搭和建构游戏,利用小石子玩走石子路、小桥、跳房子,也可以用小石子来制作小兔,小鱼等各种手工艺品,比比谁用小石子玩的游戏多,很好地促进了孩子的运动能力及数数能力的发展。
三、科学化投放 体现农村资源特点
(一) 通过蔬菜的摆弄,提高孩子的审美观。
《纲要》指出:幼儿的艺术活动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,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、表现美的情趣,丰富他们的经验,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。
众所周知,幼儿每天的活动需要大量的操作材料,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能成为他们可利用的资源。随着四季更换,我们经常有不同的材料投放在活动区中,如:黄瓜、番薯、南瓜、菱角、蚕豆、黄豆、土豆、青菜等等都是农村常见的蔬菜,不仅节省了大量的资金,还能让幼儿园的活动独具特色。如在造型区中,我们投放刚从地里采来的青菜,孩子们在活动的过程中,利用青菜的蒂,漂亮的花纹,给大树来个蔬菜印画,不同的花纹把大树打扮的像个烫了卷发的老奶奶,还有的小朋友根据黄瓜的形状,利用火柴、卡纸等辅助材料做成了一条条“鳄鱼”,还有的小朋友为笋贴上胡须,嘴巴、眼睛,俨然像个老爷爷了,放在展示台上,为我们的自然角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,同时幼儿通过展示自己的作品感受成功的喜悦。
(二) 利用半成品的玩具,拓展孩子的想象力。
在乡下,棕榈树随处可见,我们利用棕榈树叶子的各种形状,让幼儿展开想象、创造,结合教师提供的辅助材料,把棕榈树叶子变成各种奇妙的作品。
蚊帐是我们本地较为常见的一种资源,利用这一优势,在结构区域中,我们准备了许多蚊帐半成品,有蝴蝶结、刺绣的锦帕,并配以毛线、针、皱纹纸等辅助材料让孩子们进行创作,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创作水平,我们特意创设了展览台,每次活动结束后我们都要集体讲评孩子们的作品,把孩子们认为最好的作品放到展览台上展览。有了这样的鼓励措施,孩子们活动的积极性更高了,他们的作品也逐渐精致了起来。我想我们的活动正体现了陶行知先生那句“解放孩子们的双手,让孩子们自己去动手;解放孩子们的大脑,让他们自己去思考。”
在区域活动中孩子们有自由的活动空间、有既熟悉又有趣的活动材料,在活动中孩子们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了,更培养了孩子们的探索精神。
(三)利用废旧的物品,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。
农村幼儿园没有足够的资金购置现成的玩教具,利用自然物和废旧物品就成了很好的丰富区域活动材料的形式。如教师和幼儿带来家中废旧的吹风机、洗发水瓶、头套等投放到“理发店”;教师收集木匠叔叔刨木头时留下的刨花,放在操作区,幼儿利用木刨花、芦苇杆、玉米杆、大头针进行木刨花创意制作,设计成平面风景作品和立体盆景;幼儿把以前自己穿过的小衣服、小裤子、帽子等带来,变成了“娃娃的盛装”;稻谷丰收后,利用稻草、麻绳、菱角、电线、树叶、玉米壳等,启发、引导幼儿做各种稻草人;我们还经常把那些大大小小、厚薄不一的泡沫板切割成各种形状,这样,幼儿就可以用它们来造房子、做蛋糕,为幼儿的游戏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、创造空间。幼儿参与制作,动手能力增强了,创新意识增加了,环保意识提高了,也更喜欢区域活动了。
儿童是在对材料的操作、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。通过对材料的操作,孩子在游戏活动中得到了发展,获得了成功的体验。随着幼儿能力的不断发展,我们逐渐投放不同层次的游戏材料,使材料的投放更全面、更丰富,能够吸引幼儿更多地、自主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中,让幼儿有更多的动眼、动手、动脑的机会,促进幼儿在游戏中全面发展。
神奇美妙、充满生机活力的大自然,作为幼儿活动的教材,为农村幼儿提供更丰富的学习机会和空间,也让孩子的天性得到充分展示。而我们农村幼儿园有了这样的优势,就能因地制宜地开展更有农村特色的区域活动,办出有特色农村幼儿园。而这些乡土材料的好处是与“乡土特色课程”相迎合,在以后的活动开展中我们将本着以“幼儿发展为本”的思想,充分挖掘并利用本地、本园独特的自然、地理、人文等乡土资源,为农村幼儿提供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。
参考文献
[1]教育部基础教育局组织编写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(实行)解读》,江苏教育出版社,2002,(9)
[2]陶行知.《手脑相长歌》[ J ].中国知网
[3]张建兰.充分利用乡土资源,促进农村幼儿获得发展.学前教育, 2005,(10)
[4]师云凤.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运用.学前教育研究,2006,(1)
[5]张明红.《幼儿园课程生活化》[J] . 中国学前教育网